行業新聞
聚焦潔普動態,分享行業熱點,傳遞綠色科技,倡導環保理念
發布時間:2019-09-11 作者:潔普智能環保
2019年7月中旬,由垃圾分類帶來的動輒千億級投資引爆市場,不過不用羨慕嫉妒恨,垃圾焚燒發電同樣坐擁不菲身價。按照《“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制定的路線圖:“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能力占無害化總能力比例要達到50%,東部地區要達到60%。”
目前我國大中城市年均產生生活垃圾達1.58億噸,許多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困境,建設垃圾處理項目迫在眉睫。業界預測,截至2020年,中國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清運量將超過4億噸。考慮到垃圾填埋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及潛在的環境與健康風險,加之在環保標準趨嚴的背景下,具有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等優勢的垃圾焚燒項目成為當前大力發展的主流路徑。
面對堆積如山的垃圾,多地正在密集上馬垃圾焚燒廠擴建項目。2018年全國垃圾焚燒發電累計新增裝機容量189.6萬千瓦,全年新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規模9.869萬噸/日。其中,投運產能同比增速回升至25%,每年新投產項目則由2萬噸/日—3萬噸/日提升至6.9萬噸/日。從垃圾焚燒產能分部來看,浙江、江蘇、廣東三省垃圾焚燒產能已超過29858噸/日。
“分”出來的垃圾帶來了啥
政策力度空前,強制分類必行。按照《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未來1年內,全國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垃圾“前端”分類是否準確到位,直接關系到“末端”垃圾焚燒廠能否高效運轉。一方面,告別以往“一鍋亂燉”的同時,進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生活垃圾量逐步減少。誠如按照當前的生活垃圾“四分法”,濕垃圾在進入餐廚垃圾處理廠后將通過厭氧發酵用于發電,有害垃圾則將被直接送往專業的危廢終端處理場所,可回收垃圾則進一步循環再利用。據業界人士測算,中等城市進行垃圾分類后,進入焚燒發電廠的垃圾將減量15%-20%。
另一方面,誠如當前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占比達到近59.68%。由于垃圾處理源頭垃圾分類工作不到位,垃圾中混有大量廚余垃圾(占比接近60%,含水分和有機易腐物)和塑料。而這會使爐內溫度低于850℃,燃燒不充分進而帶來其他環保問題。其中,逾三成以上將轉換為垃圾滲濾液。
目前我國生活垃圾的平均發熱量為4160kJ/kg,距離7000kJ/kg經濟發熱量存在不小差距。但在分類后,這一格局將有明顯改變。對存量項目而言,現有補貼機制下,利好主要體現在預處理流程簡化以及助燃劑使用量的減少。垃圾焚燒運營的收入主要由政府支付的垃圾處理服務費和垃圾焚燒發電上網帶來的上網電費收入組成。垃圾熱值明顯提升的同時,每噸垃圾的發電量隨之水漲船高,發電收入也將有所上揚。
千億蛋糕引各方加速布局
經測算,進入焚燒發電廠的干垃圾較分類前的混合垃圾,熱值提高約500大卡/公斤-1600大卡/公斤。如果噸上網電量增加20度,焚燒企業毛利潤和凈利潤有望增長8%和12%。以0.4元/度上網電價計,項目盈利每噸將提升15元至20元;二噁英排放可降低80%。而在對餐廚垃圾進行單獨、準確處理后,以1噸垃圾滲濾液處理成本100元計算,每天可減少運行成本5萬元。
但相較于其他垃圾處理技術而言,這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同樣是是一次挑戰和考驗。“因為其成本更高,很難推行”。垃圾焚燒既屬于重資產的公共事業,又是資本消耗型行業,一有新項目需要投建,對資金的需求也頗大。根據財政部PPP項目庫中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資本金內部收益率穩定在6%—10%的區間。同時垃圾焚燒發電技術非常復雜,只有形成規模效應才能保證垃圾發電廠滿足日常運作且有一定的收益。
不僅如此,城鎮垃圾分類后對垃圾焚燒裝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一方面要改變鍋爐配風等燃燒調整方式,另一方面還要與鍋爐生產廠家聯系,對如何增加鍋爐受熱面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造。”深諳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人士王永生說道。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有望達到58.7萬噸/日,投資建設端空間接近1000億。另據廣發證券的測算,到2025年全國垃圾焚燒項目建設將新增投入1333億元。
目前國內從事垃圾焚燒發電的投資商約有150余家,行業第一梯隊市占率已經達到80%,未來固廢末端垃圾焚燒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已較為明朗。在此背景下,包括光大國際、首創環境、中國天楹、盈峰環境在內的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向產業鏈上游的垃圾分類、綜合環衛拓展。預計試點城市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將主要圍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一體化綜合處理產業園將成為主流。
上一篇:返回列表
相關閱讀
相關產品